湖北日报聚焦工人文化宫回归公益改革
【编者按】 省工会十三大提出,未来5年,将推动全省工人文化宫全面回归公益,拓展工会服务阵地建设新领域。工人文化宫现状如何?在回归公益路上面临哪些问题?日前,湖北日报就全省工人文化宫回归公益改革进行了深入报道。其中,十堰市工人文化宫“文化宫+众创模式”获赞。
全省工人文化宫回归公益探索(上):
工人文化宫,归去来兮
● 《湖北日报》2018年8月27日第13版 记者 李婷 实习生 吴闻慧
■ 生存之困 曾一度“以商养文”
“这是在武昌工人文化宫原址上重建的。”8月9日傍晚,位于武昌和平大道的武汉工人文化宫职工活动广场上,退休职工黄国俊向记者讲述工人文化宫的火红往事。
上世纪50年代,作为华中工业重镇,武汉修建了一批地标性的职工文化阵地,包括著名的“江宫”(江汉工人文化宫)、“硚宫”(硚口工人文化宫)、“武宫”(武昌工人文化宫)和汉阳工人文化宫等。
黄国俊家住“武宫”附近的幸福里社区,65岁的他见证了这里的兴衰沉浮。“那时候娱乐活动场所少,就数文化宫最红火,工人休闲娱乐都来这儿。”他说,当时“武宫”周围聚集着武汉市第四、第五、第六国营棉纺厂、印染厂等众多国营单位,光工人就有1万多名。
每到下班时间,工人文化宫人山人海。
“看露天电影、打桌球、溜冰、跳舞、下棋,有时还放烟花,热闹得很!”黄国俊感慨道,当时场馆条件虽然很简陋,但那是老一辈工人精神文化生活、社交娱乐的主阵地。
变化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随着社会转型与发展,KTV、录像厅、电影院等商业文化场所大量涌现,文化宫逐渐失去原有优势,繁华不再。
1997年前后,全国大部分工人文化宫从之前的全额拨款单位转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这一转变让文化宫整体陷入尴尬。
失去财政支持的工人文化宫,自身职工队伍也存在稳定的压力。文化宫如何维持正常运转,职工如何生存下去?“以商养文”几乎成为各地工人文化宫的无奈选择。
“网吧、驾校、超市、培训机构……当时三层楼高的‘武宫’,不得不拿出部分房屋出租。”黄国俊回忆。
■ 定位之惑 如何坚持姓“工”
工人文化宫往往地处中心城区,寸土寸金。伴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工人文化宫的土地往往被“蚕食”。
曾经红极一时的“硚宫”,被列入旧城拆迁改造范围。2011年被拆除后,至今仍在等待还建。
8月10日,记者来到硚口区汉宜路附近,这里是原硚口区工人文化宫的宿舍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摆在大多数文化宫面前的,不是如何回归公益,而是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一名杨姓退休人员告诉记者。
一方面,工人文化宫被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承载着为职工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另一方面,各地工人文化宫最终产权依法属中华全国总工会,地方政府对工人文化宫投入很少,筹集资金维持正常运转都成问题。“全省文化宫面临的困难是相似的,基本都是经费不足、人才匮乏、功能定位两难。”省总工会财资部相关负责人说,对于工人文化宫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性质及相应的经费支持,其实早有政策依据——
2014年,湖北省委出台《关于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的意见》,将工人文化宫等事业单位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2017年3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工会工人文化宫和职工书屋与地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科技馆等共同纳入公共文化设施范畴。
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目前全省86家工人文化宫中,17家划为公益一类,58家划为公益二类。仅有长阳县、汉川市及孝昌县3家工人文化宫实现财政全额拨款,大部分单位财政经费无法有效保障。
省总工会财资部相关负责人建议,我省借鉴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经验,将工人文化宫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工人文化宫享有与地方文化馆、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同等的城镇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待遇。
■ 职工之盼 渴望“精神家园”回归
位于繁华地段的黄石市工人文化宫,有着60余年历史,是全省最大的工人文化宫之一。
曾经,这里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最集中、最红火的场所。“我觉得工人文化宫最大的吸引力在于职工夜校,以前定期有职工培训,职工下班后可去充电。”45岁的出租车司机黄师傅,是土生土长的黄石人,在经历转制下岗后,无奈选择开出租车。“一直想学个手艺,再找适合的工作。希望职工夜校能重新回归。”黄师傅对文化宫回归公益充满期盼。
家住黄石市天津路的姜先生也表示出同样的期待。“社会上娱乐休闲的商业选择很多,但工人文化宫能给我们带来家的温暖。我们渴望工人文化宫能回归我们的‘学校和乐园’功能。”
黄石市工人文化宫相关负责人称,文化宫回归主业、服务职工的方向十分明确,步伐也迈得很快。但要彻底转型,摆脱过去那种自负盈亏、以商养文的尴尬局面,还需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
全省工人文化宫回归公益探索(下):
困境突围 凸显“工”姓本色
● 《湖北日报》2018年8月28日第8版 记者 李婷 通讯员 陈开国 实习生 吴闻慧
“全省86家工人文化宫,其中30家完成改造升级,就地重建6家,20家走出困境。”
省总工会一组最新数据显示,尽管面临不少困难,但各级工会通过创新发展思路,拓展发展空间,一批文化宫旧貌换新颜,探索出工人文化宫回归公益新路径。
■ 拓展新功能 文化宫+众创模式增强职工获得感
创客咖啡沙龙、职工创客公寓、路演大厅……
有着36年历史的十堰工人文化宫,处处彰显创新创业的现代气息。
1年多前,这里还杂乱集聚着几十家小商品、服饰门店。
2016年底,随着全省工人文化宫“回归公益”号角吹响,十堰工人文化宫清理整顿出租的房屋,收回场地,开始转型。
文化宫注册成立“十堰市智工汇职工众创空间服务公司”,以综合部、培训部人员为基本班底,组建创客服务专业团队,为入驻职工创业企业提供企业工商注册、创业辅导、税务代缴、法律顾问等服务。在清退出来的5000平方米场地上,创办职工众创空间。
经过1年多运营,截至目前,在孵企业31家,其中职工文化服务企业11家、电商服务企业2家、普惠服务企业10家、国家金融创投企业1家,众创空间总产值突破5000万元。
一家在孵企业十堰直通快车眼镜公司,通过众创空间“一对一”指导,已在“香港科技创新板”挂牌上市。
职工众创空间的建设,可谓一举多得——
盘活工人文化宫资产,促进文化宫职工文化建设;工会有了专门针对职工创新创业的综合服务平台,延伸了工作手臂;通过众创空间量身定做孵化职工普惠服务项目,激活了职工服务卡功能,增强了职工获得感;
“今天呼唤工人文化宫的回归,并非对过去发展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契合时代新变化和职工新需求。”十堰工人文化宫主任焦勇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 创新运行机制 凸显工会特色让文化宫姓“工”
“又找回了当年工人文化宫的感觉!”
8月16日晚,武汉工人文化宫职工文化广场人头攒动,近百名社区居民前来观看免费电影《建党伟业》,“抢”到靠前位置的韩老伯发出感慨。
韩老伯说,通过订阅“武汉工人文化宫”微信号,他坐在家就可知晓每月活动清单。从展览、演出到免费公益培训,几乎每周都有活动。
“唱响新时代•2018武汉职工好声音月月赛”“职工读书讲堂《仲夏之梦》”“尤克里里、架子鼓、钢琴培训”“旗袍美仪美态公益培训”……仅8月份,就足足有27场活动安排。
“得益于市财政支持,为全市400万职工守住了精神家园。”武汉工人文化宫主任陈贵生告诉记者,今年初,武汉市政府为武汉工人文化宫拨付600万元职工文化活动专项经费,保证了职工文化活动正常开展。
有了财政保障,武汉工人文化宫创新运行机制,采取免费、特惠或者购买服务方式服务职工。
如对职工大舞台、职工书屋、职工大讲堂、职工书画院等项目,一律对职工免费开放;对体育健身馆、职工文体活动场所,采取持武汉工会会员卡打折、在特定时间预约免费开放。
“每周去文化宫已成习惯啦!”家住青山区的王阿姨,周三参加舞蹈培训、周五参加旗袍美仪美态培训、周日参加合唱培训,日程很满。
同样的探索也在宜昌进行。
宜昌市工人文化宫,整合技能培训学校资源,先后开办10多个培训班,并争取到将家政培训纳入政府采购服务项目,目前已培养中、高级家政员近万人。
湖北的许多工人文化宫,正重新赢得职工群众的青睐。
“自2016年来,省总工会连续3年投入文化宫新建、改(扩)建项目资金5000余万元。”省总工会财资部相关负责人称,随着制度安排和财政支持逐步到位,相信工人文化宫真正回归公益的日子不会太远。
■ 责任编辑:张晓宁 ■ 本网编辑发布的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投、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确需使用请注明来源。
■精选工运信息、推送工会文件、分享权益资讯,欢迎扫码关注“十堰工会”>>